我們的分析技術由三大技術領域組成。
- 「分析化學」以高靈敏度、高精度闡述材料的組成(元素、化學結構)、分佈與形態。
- 「物理化學」用於可視化材料、醫藥及裝置中的功能性部位,並檢測其高階結構。
- 根據「理論計算」技術預測材料/藥品/裝置的功能和設計能力

技術案例介紹:
分析化學:提升元素組成定量的準確性
結合在攝影研究中培養的解析技術、奈米分散技術、精密塗佈技術,以及集團公司富士軟片和光純藥的高純度聚合物合成技術,共同開發出適合於最近開發的創新分析技術「fs-LA-ICP-MS方法」的標準物質,以提升定量的精準度。(與東京大學 Takeshi Hirata 教授共同開發)

分析化學:研究極小區域的組成
我們利用精密塗佈技術開發出高性能材料產品,塗佈膜厚度從數十奈米到數微米不等,因此即使是小於10 微米的微小異物顆粒,在混合時也可能影響產品性能。為此,我們建立了微區域採樣與分析技術,並在不破壞產品形態的情況下直接進行分析。我們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技術,下圖為範例。
內部微小顆粒的 3D 組成分析

使用Ar-GCIB進行超薄層取樣

採樣後可由利用LC、GC、MALDI-MS、IR 等方式進行分析
物理化學:捕捉瞬間現象
在噴墨印刷中,控制噴在紙上的墨水滴(點)尺寸至關重要。我們已開發現場視覺化技術,結合高速相機、變焦鏡頭和照明,拍攝墨點成型的瞬間現象。我們利用高速攝影機、變焦鏡頭與照明技術,開發出現場可視化技術,成功捕捉到墨滴形成的瞬間現象,並將其研究成果應用於提升噴墨列印的影像品質。
現場高速檢測系統

物理化學:捕捉液體表面的機械特性變化
油墨等液體型材料的表面性質會隨著乾燥過程而持續發生變化。我們已開發出一項檢測液體表面機械特性的新技術,藉由量測接觸尖針之液體表面輪廓,取得空氣/液體界面附近之彈性模數及黏度。這項技術不僅能在捕捉乾燥過程中表面屬性的動態變化,還可應用於提升印刷品畫質及電子材料的性能。

理論計算:材料功能的預測
我們不僅使用公司內部的叢集計算機,還利用富岳(Riken 的千兆級超級電腦)等外部資源進行大規模計算。於下方的範例中,我們透過富岳超級電腦對在電極活性材料與全固態電池中的固體電解質之間的界面的的鋰離子傳導現象,進行第一性原理計算,並闡明當電解液是硫化物時,阻抗會顯著增加的原因,對於這類難以直觀的現象,高精度模擬技術提供了極大幫助。

計算電極(LiCoO2)和電解液(Li3PS4)之間的界面結構
理論計算:搜尋/設計具有目標功能的分子結構
我們已開發出「AI-AAM」技術,這是一項用於搜尋與設計藥物候選化合物的技術。「AI-AAM」是一種模擬技術,透過分析胺基酸與蛋白質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計算具有潛在藥效的已知候選藥物化合物與目標蛋白質之間的結合能,並運用 AI 技術自動搜尋結構不同但有相同結合能的其他化合物,亦可設計出過去未曾發想的全新化合物。
